风水解析千古名村—乐安流坑

流坑地理环境特点
 
从卫星地图上看,流坑村与赣州宁都洛口一衣带水,山脉相连。流坑村地处乐安县城西南的金鼓峰下。流坑的祖山是发脉于赣州的于山山脉,金鼓峰系于山山脉,于山山脉是武夷山脉的一条支脉,其脉发脉于赣州。流坑是由两支龙脉组成,西一支在荷树岭被称为雄龙;东一支入村为雌龙,流经流坑的乌江从东南方的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形成几个群山环抱的小盆地。
 
 
古老典雅的流坑村,位于乐安县牛田镇东南部的乌江之畔,北距县城38公里,西去所属牛田镇8公里。这里正处在乐安东南山区向西部中低丘陵的过渡带上,四周青山环抱,三面江水绕流,所谓“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绛西峙”,山川形胜,钟灵毓秀,资源丰富。而当中一块山间盆地,沃壤良畴,自成天地。
 
乌江下游即恩江上游的一个要点,也与吉泰平原和整个赣江流域产生了密切的联系。这一良好的地理环境特别是乌江之水,对流坑历史影响极大。流坑以规模宏大的传统建筑,风格独特的村落布局而闻名遐迩。
 
当我们跨过流坑桥,登上东华山,古村的全景尽收眼底,远望,乌江从东南方崇山峻岭中逶迤而来,碧水澄澈,悠然一脉,至村边转绕而西,予流坑村抱水枕山之胜,灌溉舟筏之利。十里香樟,延绵江岸,枝繁叶茂,色彩绚丽。往下俯瞰,村庄依山傍水,气氛雄浑,宫观殿宇,鳞次栉比,纵街横巷,井然有序。
 
流坑的历史渊源
 
流坑村有着古老骄人的历史。五代南唐昇元年间建村(937—943),始属吉州之永丰县,南宋时割隶抚州之乐安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大都姓董,是一个董氏单姓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董氏尊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始祖,又认唐代宰相董晋是他们的先祖。据族谱记载,董晋的孙子董清然在唐末战乱时,由安徽迁入江西抚州的宜黄县,他的曾孙董合再迁至流坑定居,成为流坑的开基祖。隋唐之前,流坑一带悉为荒壤,“犹是鱼凫之境”,“榛篁森翳,人莫有居者”。当此中原板荡天下纷扰之际,青山绿水、别有天地的流坑,无疑是一方栖息耕居的理想之地。
 
开拓之初,所谓“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是流坑董氏的真实写照。董合一家先在案山脚下乌江回转角处的白泥塘驻留建宅,垦荒植田。在很短的时间里,董合一族人丁迅速兴旺起来。
 
据史料记载,董合之子董桢“以豪侠自任,时方扰攘,盗贼盈野,乃纠率义勇,保固乡里,贼不敢犯,赖以为济者甚众”。董氏由此在流坑立稳脚跟,并成为当地有势力、有影响的大户人家。不久,因族内人丁繁衍渐盛,白泥塘一带土地遂显狭促,董氏又把乌江东岸三面环水的白茅洲开辟出来,阖家迁往耕居。后来,在堪舆大师杨筠松的指导下,董氏家族再将家业从白茅洲迁到乌江西岸一片名叫“中洲”的高地,即现在的流坑村所在地,由此擘划出一个日后彪炳历史的“千古第一村”——流坑。
 
自此,流坑一带已被董氏营造成类似王安石笔下“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的世外桃源。
 
这段历史正如《明公房谱》所述:“是地隋唐以前,悉为荒壤,山农(野)叟,结草为庐。龙湖一带,榛篁阴翳,芦荻纵横朱梁间。吾祖司徒公自宜邑霍源徒居江背白龙塘,寻遇南唐国师杨筠松先生师弟,卜居斯土。土名和里地,号中洲,发祖赣山,迢迢千里,蜿延而来,过荷公坳,一跌特起,秀峰长拖毡,高列幛屏、御屏,一山实为归宿。环拱皆山,绕抱皆水。鹤驾立其东,芙竹揭其西。南迎天马,北峙楼台。雪峰万丈,梅花与世隔绝柳絮同清;龙涧一泓,玉印与金鱼并耀。况夫,乌江右绕,譬若城垣;竹坞横栏,实为锁口?。天然形势,恍惚乎一都会也!自唐迄今,丁添万户,聚祗一家,贤哲代生,英才迭起。中富贵之语。莫不次第应焉!兹阳宅图出,后人展按,而知我祖之德与杨曾功胥堪,共此地并垂不朽也已!”
 
所谓“活水排形”,是人工风水作品。流坑人遵照杨筠松、曾文辿师徒的指导,在村子里挖掘出了一串七口绵延相连的池塘,把乌江的河水引入池塘中。七口池塘每一个池塘连接处都有一座桥和码头贯通古村两岸,每一个码头又连接着一条古街的巷口。这七条巷子与村中心龙湖旁一条南北向的大竖巷相联,形成七横一竖的梳子形状。在七条巷子垂直的方向还有许多小巷交叉沟通,七条巷子首尾均修建了巷门望楼。有七扣活水流淌的池塘被流坑人称之为龙湖。龙湖上架起的七座石拱桥贯通全村,形成了一个“活水排形”的风水格局。这种格局使整个流坑村处在一种清流相通、山环水抱的风水环境之中。
 
流坑的山形水势是三水夹行,雌雄双龙交会入龙湖,龙湖就是流坑村的“生气汇聚处”。
 
破解“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
 
一首据说是杨公所书《飞鹅形记》留下风水玄机:
 
董家留住二周年,相待意无偏。
又下白龙塘一穴,留记歌中说。
坎癸腾腾入亥乾,丙向夹蛇迁。
虎马兔山高起顶,庄田置万顷。
巽水下流入丙宫,然后转归东。
下后两载官荣至,乡员多大利。
舍人县令佐官郎,代代达朝堂。
向后为官五百任,观国山相荫。
若见五人同甲名,官职渐时荣。
着紫着绯并着绿,东甲水来触。
他年犹解动瘟黄,内反及家堂。
五百年中犹解败,辛戌水流大。
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
 
其中杨公预测流坑的盛衰的隐语就在于“五百年中犹解败,辛戌水流大,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此记之中的“庚辛戌”,是指庚方为流坑正常水口,由于此水口左为大山,右为小堤树林,称为白茅洲。若牛田河小水,水出正常水口为“水流庚”;若牛田河水大,冲破小堤由白茅洲直出,此为“辛戌水流大”。水口关系龙水交配的和谐,水口与坐穴相一致就为“玄窍统一”,水口与穴场不相统一,就会犯阴差阳错之大忌。阴差克妻,阳错克夫。依杨公风水古法来论,若“水流庚”则流坑村阳基坐穴与水口一致,乘山水和谐生气,故是“依然好流坑”;若“辛戌水流大”,则指流坑村阳基水直出泄气,而且与坐穴不一致,故有破败。由此可见,“五百年中犹解败,辛戌水流大,若见水流庚,依旧好流坑”,说的是坐穴与水口是否统一的关系。
 
水口与建筑坐穴不一致,就易导致水口不同,而收水改变,吉水也有可能变为煞水上堂。admin
 
据董氏谱载,元时曾有“辛戌水流大”,导致董氏灾祸频仍。
 
董氏族谱:为难得的研究杨公风水实践的史料
 
当我们在流坑考察时,说明来自杨公风水故里赣州,是来此追寻杨筠松、曾文辿师徒足迹,董家后裔乐于捧出厚厚的《抚乐流坑董氏族谱》给我们查找资料,当我们目不转睛地翻阅时,发现载有有关杨筠松和我的祖先曾文辿共同为流坑做了不少风水作品的文字时,兴奋不已:“眼见为实,来流坑不虚此行!”。
 
据接待我们的董家后裔介绍,流坑开基祖一世董合夫妇等坟墓,均由杨筠松、曾文辿师徒卜定。我们还了解到,流坑董氏始祖均葬于村北十余里的荷树岭,由于时间仓促我们没有前去考察。
 
翻阅董家族谱,我们看到其中不少有关地理风水的记载。据流坑村《明公房谱》,(光绪己丑年修)记载,董氏有十三吉穴:
 
一、斗牛形亥山巳向。土名长坑峰,今名荷树岭。葬祖考司徒公(始祖董合公)。
 
二、黄蛇形巳山亥向。土名枫出?。葬始祖妣豫章郡夫人。
 
三、金钗形巳山亥向。土名富原山。葬二世祖考司空公。
 
四、飞鹅形亥山巳向。土名白龙塘。葬二世祖南阳郡夫人。
 
五、蜈蚣形戌山辰向。黄山寺。葬清然公。
 
六、人形心穴巽山乾向。寺前。葬清然公妣乐氏。
 
七、凤形巳丙山亥壬向。寺前右畔。万一公妣郑氏合葬。
 
八、冲天凤形申山寅向。寺前水口汪家坑。葬尚三公。
 
九、象形申山寅向。杨梅坑。葬尚一公妣吴氏孺人。
 
十、海螺形甲乙丙丁向。葬宋工部侍郎长清开国男敦逸董公。
 
十一、蟠龙形乙辰山辛戌向。吉水金鸡岭。?葬宋参知政事卢陵开国子德元董公。
 
十二、博凤形寅山申向。北源陈坑。葬董尚三公三孺人。
 
十三、人形庚山甲向。陈坡。葬万二公。
 
流坑董氏族谱上的古墓图形有的还配有籤语,谨择一二附录于下:
 
杨公寻下富原山,秀龙多脚似云行。
到头尽龙钗脑穴,巳山亥向出官班。
山后突突多华盖,只好元辰四绕环。
左畔坤申抡入倒,右旁子癸水朝阳。
合归庚酉归乾亥,头时多出绿衣郎。
留与董门传世宝,曾仙记取在心肠。
过龙帐下幢幡讲,异日公卿报政康。
不旺税钱只旺贵,做官都是读书郎。
殿前儿侄都相见,十岁孩儿不认娘。
四方仕宦多荣显,曾仙正穴为他装。
坤申过龙宝盖落,水上太阳余不错。
转回金水旺英贤,子孙发科多入幕。
董氏当年积德深,今日子孙筵御乐。
三官罢任正回归,四官朝圣赐金桌。
赐徘赐紫一百人,三百绿袍玄息着。
儿孙累世亨官荣,与国齐同如山。”
 
--------上为杨筠松记
 
酬恩再下富原山,地在白云间。
二十四字回环水,峰峦特地起。
阳星日月峡相随,文武状元归。
端正飞鹅头上生,金殿玉阶行。
代代富豪家有官,子息不穷寒。
亥上一峰,明月楼台;
董氏子孙,功名百世。
 
-------上为曾文辿记
 
评价一个风水师的水平,时间是最好的一把尺子,无论风水师口若悬河吹嘘自己的点穴功夫如何如何,也不可盲目轻信,只有时间才可证实风水效果。
 
杨筠松、曾文辿的风水之法为流坑人带来吉祥荣耀。风水有改天命夺神功之作用。正是杨筠松、曾文辿顺天道、地理的风水布局,给董氏后代带来丁财贵的好运。
 
自唐末杨公给流坑董氏祖宗选址之后,董氏在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并将辉煌延续到明清时代。
 
流坑村光辉岁月中人才辈出
 
历史上,流坑这个以董姓为主的庞大村落,直到明代晚期一直都是仕宦鼎盛,人才辈出,有“一门五进士、两朝四尚书、文武两状元、秀才若繁星”的美誉。据不完全统计,从宋初到清末,村中书塾、学馆,历朝不断,明万历时有26所,清道光时达28所。全村曾出文、武状元各1人,进士34人,举人78人,进入仕途者,上至参知政事、尚书,下至主簿、教谕,超过百人。
 
典型人物
 
五桂齐芳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到流坑村游历,赞:“其处阛阓纵横,是为万家之市,而董氏为巨姓,有五桂坊焉。”(见《徐霞客游记》第14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版)这里说的“五桂坊”,就是为表彰宋仁宗景佑元年(1034)董氏一门五人同时中进士这一盛事而建的纪念牌坊,“五桂齐芳”,历史罕见,可谓殊荣。
 
董光乾99岁高龄考进士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年间的董光乾,在考场上屡试不中,却似乎越挫越勇,当他以99岁高龄再次踏进考场时,同治皇帝感其年迈志坚,特赐进士。如今在流坑村的“进士光荣榜”上董光乾保持着两项纪录。而事实上,流坑村最老、最后一个进士两项“纪录”保持者,也永远只有董光乾一人。
 
典型阴阳宅介绍
 
流坑古村不仅本身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而且村内还有颇多的由于数代同堂或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形成的建筑群组,如“大宾第建筑群组”、“星第门建筑群组”、“思义堂建筑群组”和“处仁门建筑群组”,数幢建筑前后相连,左右相通,合纵连横,曲折多变,出入是门,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给人形成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式感觉,其规模气魄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明万历年间村内共有26座祠堂,到清道光年间增至83座,现在仍保存有宗庙祠堂58座,成为流坑一项突出的人文景观。
 
1)董氏大宗祠,为祀奉流坑董氏的开基祖、宋赠大司徒董合兴建,是流坑董氏“千门万户,聚居一家”的重要标志。坐穴为亥山已向兼乾巽.
 
从遗址和构图可知,大宗祠朝村背江,离村北沿约200米,为前带大场院的三进重檐式建筑。其场面宽广,构架宏大,典雅壮观,谓流坑古建之最。矗立了360余年的大宗祠,惜于民国十六年(1927)被北洋军阀孙传芳残部邢玉堂兵所焚毁。其主体建筑现仅留一片残垣断壁,“敦睦堂”上残留的五根直径0.7米,高8米的花岗岩石柱巍然肃立,傲视苍穹,似乎在诉说它往昔的辉煌和不平的遭遇。幸存的一对红石巨狮,仍然挺立于遗址之上,昂首相视,雄风犹存。人们对大宗祠的壮观深表赞叹,同时又对军阀作为而深深痛恨,对大宗祠的焚毁深为惋惜,故后人将大宗祠遗址称为流坑的“圆明园”。场院东西两侧,现仍遗存有“理学名贤”坊和“三策流馨”坊,展示着昔日的风采。
 
2)文馆为亥山已向兼壬丙;
 
3)明斋绳武两先生祠为庚申山寅甲向小空;
 
4)流坑董氏一世祖司徒公即始祖董合的墓为斗牛形亥山巳向,金钗形。土名长坑峰,今名荷树岭。
 
5)二世祖妣南阳郡夫人的墓为飞鹅形亥山巳向。土名白龙塘。
 
6)董蕃昌夫妇合葬墓为戌山辰向(戊戌龙),系由董蕃昌生前所建。临龙湖而葬,墓的地上部分为石构,有四柱三碑,碑文侵蚀不清。其柱础、柱、染和墓顶均以条石制成,粗大而平整。中碑顶部月梁上刻有“双凤朝阳”图。墓前明堂开阔,墓宽大而高,仅墓顶石以上部分较为残破,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古墓。
 
董蕃昌,号高坪,为流坑董氏第二十一世,文肇·淳派胤隆房人,娶牛田峡圳村张氏,是村中寿高而有德望之人,夫妻当时均年逾八十。 
 
从上述可见,杨公师徒在唐代后期为流坑营造一方风水佳境,一些古坟多合杨公古法风水术,但明清古建筑和坟墓,有的并不合杨公风水古法。这说明中国风水发展到明清时代各派纷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混杂不纯。
上一篇:福州古城城址选择建筑与风水
下一篇:风水点评:广州为何富甲一方